“退潮了!”,赶海的人,从四面八方涌来,沙滩上立即可见忙碌的身影。
入海口的堤坝上,不规则地停着五颜六色的车辆,轿车,摩托车、电动车,还有自行车,有些杂乱无章。
坝顶路的一侧,只有窄窄的通行路径,最多容纳一辆车小心翼翼地单向通过。
远远望去,退潮的沙滩上,遗留的团团水洼子星罗棋布,在中午阳光的照耀下,熠熠生辉。
一簇一簇的赶海人,有的弯着腰仔细搜寻着猎物,有的蹲下来,用圆头铁铲子翻动沙土,渴望猛然间有惊喜出现。
住在海边的人都知道,每月农历的初一、十五,是赶海的最佳日子。此时,海水退的最彻底,赶海的区域最大,而能拣到的海产品也最多。
赶海盼望风和日丽。刮风下雨的时候,来赶海的人会大大减少,因为天气恶劣,增大了赶海的风险,收获也不会多。
几个妇女正走下堤坝的台阶,一手持铁锨,一手提着水桶,面部用毛巾包的严严实实,一看就知道是赶海的常客。
“为什么要包住头呢?”我不解地问。
当地人告诉我:海边风大,赶海时间长了,面部容易被风吹得干燥,变黑。
“这是面部防护的一种措施。”当地人说。
我来到沙滩深处,边走边看谁的捕捞技术高,收获大。其实,赶海可真是个技术活,老手和新手捕获的成功率大不一样。
见一位阿姨模样的人正翻动沙滩,旁边的小朋友提着小桶跟随在身边,小桶里的小螃蟹足有半桶多。聚拢在一堆的小螃蟹,一只只爪足乱蹬,挣扎着想逃出桶外,结果越挣扎聚的越紧。
攀谈中知道,阿姨的老家是诸城辛兴镇,几十年前由大姑介绍来到这里,然后结婚安家,生儿育女。跟着她来赶海的,是她孙子。
“阿姨,我也是诸城人,我们是老乡呢。”我说。
听说老乡,阿姨有些激动,格外热情起来。“我是辛兴镇徐家芦水村人,姓徐,现住在孟家滩那地方。”她有些兴高采烈。
孟家滩我知道,夫人的表弟就住在那里,前年整体拆迁,都住上了高楼。有些人家有二、三套的房产。
见拉近了距离,我便向她请教挖“宝”的秘诀。“没什么窍门,你看,这些小眼眼,仔细挖,认真找,准有小螃蟹。”她说边示范,看起来很专业的样子。
装备好的人,穿着水靴子,下到有水的地方,用铁锨一锨一锨地把泥沙弄到鱼网里,泥沙中的白蛤泛着银光,煞是耀眼。淘洗掉泥土的蛤蜊,掺和着碎的石块,装进桶里,然后提到岸上,倒在地下,再把蛤蜊分拣出来。
见几个妇女正分拣蛤蜊,面前那一堆估计有100多斤。我问:“多长时间挖的?”“上午不到10点就来了,三个多小时呢。”回话的妇女并不抬头,边答话,边继续分拣蛤蜊。
海滩上,还有人专门翻动礁石,寻找被困在礁石缝里的鱼类,运气好的话,捉到条大点的鱼,那就满脸的兴奋,大声招呼同伴过来欣赏。
“卖吗?”我问一个装满一大桶蛤蜊的赶海人。
“不卖,这东西特别鲜,回去分给邻居一起尝尝。”他表现的很是自豪!
附记:此文即将发布之时,夫人的同学老崔送来一大袋子海蛎子:“今天挖的,尝尝!”。我连忙接下,千谢万谢!
2025-03-29 11:01:02
2025-03-29 08:25:29
2025-03-29 05:08:22
2025-03-29 04:00:43
2025-03-29 00:07:16
2025-03-28 19:19:15